温馨提示 X

繁体版文字由系统自动切换生成,部分浏览器不兼容,如有错误,请您理解。

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发布时间:2016-06-15

  • 7820
  • 1

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浅谈拓展诗的意象空间

  诗之美来自意境,诗之意由诗的意象构成的。所以一首诗写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诗的意象所营造而成的意境是否被读者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然而,一首诗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例如绝句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要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就必须拓展诗的基本要素“意象”的空间。所谓意象,主要是指构成诗中那些被作者赋予特定的寓意的各种物象,要拓展诗的意象空间,则主要是在开掘这些物象的象外之意,以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也就是说,一首诗不仅要容纳尽可能多的意象,而且还要尽可能开掘这些意象所蕴含的“象”外之“象”。试举一例说明之,有一首名曰《露荷》的诗,诗云:“荷淀风凝荷影重,半天暑雨半天晴。荷盈玉露含芳笑,满眼秋波满眼情。”也许有人会觉得这首诗不够含蓄,因为咏物最好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此诗竟一连用了三个“荷”字,而且用韵“晴”与“情”也犯重。不过,如果从开拓诗的意象空间方面来分析,却还有可取之处。此诗首句用“荷淀”“风凝”“荷影重”三种意象构成的诗的意境,把“露荷”栖身的寂静荷淀重重荷影的环境氛围烘托出来,而且用“风凝”这种以动写静的脱俗手法描写静境。这样一来寥寥7个字就把读者的想象空间尽可能地扩大了。第二句“半天暑雨半天晴”,前后用了两个名词性词组,根本就不用动词即巧妙点明季节“暑”和气象“晴”,这样两个意象的“象”外空间,并使之不拓自宽。第三句“荷盈玉露含芳笑”,连用两个动词带两个宾语,对“露荷”进行直接描写,虽然只有一个意象,却进行了多方位地开掘,似玉露焕采,如少女怀春,大大增强了读者对“露荷”形象的立体感。末句“满眼秋波满眼情”主要是情态描写,深化第三句所描绘的露荷形象,抓住第三句句末的“笑”字进行演绎,开拓“笑”这个意象的驰骋空间。于是,这个寂静荷塘中阳光映照下的雨后露荷便多姿多彩清清晰晰地显现在读者面前了。
  这首二十八字的短诗中有“淀”、“风”、“影”“雨”、“晴”、“眼”、“秋波”等七种以上的意象,有“凝”“重”“盈”“含”等四种以上的行为动词,动境静境兼而有之。二十八字中有三个“荷”字,两个“半天”、“满眼”,实用汉字资源二十二个字,可谓尽可能少。而所表达的内容,信息量却是尽可能的丰富。如果将这些内容诉诸散文,恐怕至少要用千余字的篇幅才能完成。至此,所谓开拓诗的意象空间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其实,这种从细微处入手,努力拓展诗的意象空间的写作风格,从来就为诗家所尚。开一代诗风的苏轼即主张“发纤秾于简古,寄至昧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淡雅高远的风格。所谓纤秾,纤者,微也,小也;秾者,郁也,密也。通俗的讲即为“象”密“意”阔。当然,要将这种“纤秾”风格与其相近的“清奇”“冲淡”的风格区别开来,还要细细从“理”“趣”“气”等方面加以辨别考虑,方能做到。不过这已不是本文所讨论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