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X

繁体版文字由系统自动切换生成,部分浏览器不兼容,如有错误,请您理解。

何为令、引、近、慢

发布时间:2016-06-15

  • 32718
  • 1

  何为小令、中调、长调?

  词体是由众多词调构成的,这些词调根据其原本的乐曲类型,分为令、引、近、慢四种。张炎《词源》著录歌曲九种,其中五类为散词:“令、引、近、慢、三台、序子。”

  令,又称小令,其名称来自唐代的酒令。唐人于宴会上利用当时流行的时调小曲即席填词,称为令曲,又称小令。白居易有“醉翻衫袖抛小令”(《就花枝》)的诗句。“令”原本是行酒时“酒令”的意思。用歌曲来行酒令,叫做“打令”,宋代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还记载了“打令”的范本。小令是曲子词中最先流行的,晚唐五代之际,文人词中流行的主要是《如梦令》、《三台令》之类的小令。其单调多为二均拍至三均拍(丘琼荪),双叠倍之。令词的写作,与五、七言绝句有血缘关系,其平仄声律也仿自绝句,艺术的风格以短篇取胜,要用最简约、通俗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诗意,结尾声韵悠扬,含蓄不尽。

  引,原为乐府中曲调名,主要属于琴曲类的,如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所载《走马引》、《公无渡河》(原名《箜篌引》),刘宋诗人惠休《秋思引》等。元稹《乐府古题序》所列诗歌名目中,也有“引”这一类。唐宋大曲的名目中有“引歌”一类,是在大曲中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词调多来自大曲,“引”的名目当亦来自大曲中的序曲、散序(夏承焘)。序与引,其意正同。从大曲中独立出来的序曲,仍保留着引的体制与名目。以引为名的词调,有《柘枝引》、《婆罗门引》等。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引”的意思,是将小令稍稍引长之。引词的歌章规模比令词要长,自六均至八均拍(丘琼荪)。

  近,又称近拍,如《隔浦莲近拍》、《快活年近拍》、《郭郎儿近拍》等(夏承焘)。一说近谓音调相近(丘琼荪)。近的歌曲规模与引差不多,都是六均拍至八均拍(丘琼荪)。在创作上,引、近与小令的发展,差不多是同时的。

  慢,又称慢曲。慢曲是与急曲子相对而言的,敦煌琵琶谱中,往往一个调子有急曲与慢曲之分。慢曲大部分是长调,因为声调延长,词句也跟着加长(夏承焘)。引而愈长则为慢,又有曼声永歌的意义,如《浪淘沙慢》、《扬州慢》等,双叠者自八均拍至十二均拍,三叠者自十均拍至十六均拍(丘琼荪)。慢词的产生并不后于小令等类,但文人大量创作慢词,是从柳永开始的。我们也可以说,文人词独特风格的形成,慢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令、引、近三类,句式还是以五、七言为主的,风格也与绝句、律诗有些接近。词体的艺术特征的充分展现,则是在慢词一体之中。

  令、引、近、慢是根据词的乐曲体制划分的,也可以说是词体诸调中最合理的类目。在词调的分类上,后来还有小令、中调、长调的说法。这是明清人对词调的分类方式,完全是依照词体中各调的字数来分的。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谓:“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一说法受到万树等人的批评,认为过于机械,并且有说不通的地方。如《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对于一般的填词者来说,令、引、近、慢,虽然区分得很合理,但由于不是每一首词都冠以“令”、“引”、“近”、“慢”之目,所以一般在使用词调时难以区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样的说法,还是可以使用的,并且区分起来也比较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