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X

繁体版文字由系统自动切换生成,部分浏览器不兼容,如有错误,请您理解。

子夜四时歌(秋歌)

年代: 魏晋南北朝 作者: 南朝无名氏

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
“明月”句:此句是说秋夜里明月当空,天空澄澈、高爽。

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佳人”二句:理:整理收拾。
砧杵:亦作“碪杵”。
原指捣衣石和棒槌,此处指捣衣(详见《秋歌》其三注评)。
南朝宋鲍令晖《题书后寄行人》诗:“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
”此二句是说佳人正在收拾整理秋冬所需的寒服,不禁想到每件寒服中都凝结着自己捣衣的辛劳。

作品赏析:
此为《秋歌》第一首。 告别了《春歌》的缠绵,《夏歌》的灵动,《秋歌》的出场略带一层淡淡的寒意与感伤。秋风阵阵凉,催人添衣裳。诗中的女子,兴许还留恋着春日的芙蓉帐,夏日的合欢扇,而对于秋天的凉风、秋夜的明月就不那么钟爱了。原因何在?需知道,秋天之悲戚,不仅仅在于木叶陨落、群雁南翔,更在于离别时刻的惆怅与无助。 秋天的凉风似乎将人心也吹得没有了温度。正在收拾整理寒服的女子,一想到情郎即将远行,此刻的她内心想必也如衣服一样寒吧。经女子纤纤素手整理过的寒服,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具有的御寒功效,其中凝结了“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忧愁与思念,可谓人未成行,思已先发。 本诗可与《秋歌》其三“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对读。本诗重在“万结砧杵劳”,而其三重在“乘月捣白素”。二者结合起来,更像是一幅动态的人物画,将女子的思情通过寒服物象和砧杵意象细致地勾勒出来。(温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