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它通过咏唱历来就有着种种神奇传说的宝剑,寄托了欧阳修内除奸佞、外御强敌的政治抱负。全诗二十句,均匀地分为两个段落。前十句为第一段,极力描写宝剑的神奇非凡。后十句为一篇之中心,写宝剑威力无比,能够内除奸邪,外消战乱。通过对宝剑的威力和作用的赞颂,表现作者的政治愿望。之所以在篇末愤激地说“奈何狂胡儿,尚敢邀金缯”,确与当时强敌压境而宋王朝却一味妥协退让以求苟安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八年前,盘踞西北边塞的党项族首领元昊正式建都称帝,国号大夏(西夏),并发兵攻宋。其后连年开战。至庆历四年(1044)双方议和。经过反复地讨价还价,宋承认西夏为“夏国”,元昊为国主;元昊答应对宋称臣,但条件是每年宋要“赐”给西夏白银七万余两,绢、帛等十五万余匹,茶三万余斤。这是北宋继与辽(契丹)的“澶渊之盟”后又一次丧权辱国的和约,同样是用“金缯”换得暂时的和平。宋、夏议和之初,欧阳修曾以谏官的身份,多次上书反对这一屈辱的和约,但均未被采纳。从这首诗所流露的感情可知,作者此时虽在贬谪之中,仍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因此可以说,此诗是一首表达爱国立场的政治抒情诗。不过作者并没有一泻无余地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采用古典诗歌托物言志的传统表现手法,成功地用艺术形象来寄托思想感情,所以此诗显得形象鲜明,感情充沛,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张驰 杨贵全 整理)